白桥的那些“桥” 高辉
白桥镇是开州区东北边陲的农业镇之一。提起白桥,就有不少人会说,是上白桥,还是下白桥?抑或是中柏桥?可见白桥的桥还真不少。
白桥镇究竟有哪些桥?有多少座桥?其实就只有两座桥:虚名桥和实名桥。
因白桥境内朝阳洞至丁家山的天空上,经常云蒸霞蔚,雾朦缭绕,呈现出长长的形态规整的白色雾带,凌驾于朝阳洞与丁家山之间,酷似一座悬空的白云连桥,遂名白桥。显然这是一座虚名桥,古人因其颜色与形状命名之。
“白桥”名字最早出现在历史典籍中的文献是满清王朝的《咸丰.开县志.人物志.节义》:“李学伦,东里人。父文成,祖世侯。嘉庆二年,贼匪突至,奉父及祖避居洞中,己独归守家,倏闻炮声,知洞已破,急往奔救,途遇贼曰:吾已释汝祖若父,可从我富贵。伦不从,缚至白桥,遇害。”。嘉庆二年,即公元1798年,迄今已有221年了。足见白桥由来已久,人文底蕴丰厚,历史积淀深远。
那么,在白桥镇84平方千米幅员之内,具体有多少座实名桥呢?笔者经过近三年的实地走访踏勘核对,截止2019年8月,连沟沟坎坎搭建的“条石桥、木板桥、三步两搭桥、甩甩桥、所有公路涵洞桥”等尽悉统计,总共有389座桥。这些桥分布在上桥、月霞、柏大、武城、中柏、沿丁、山茶、桂花、白桥村地界。
欲知白桥镇的实名桥,先还得缕清人们经常说的“上白桥、下白桥、中柏桥”的概念。
其实,这些桥除“白桥”外都是实名桥,而且也是白桥镇境内最古老的桥。
“上白桥”是指上桥和白桥两个不同的地域,1992年以前为“上桥乡”、“白桥乡”;“下白桥”是指“中柏桥”,因其处所在“白桥”之下故名;“中柏桥”即古时人们在中柏村的中部用柏木搭建的桥,清末明初改建为巨石搭建的桥,现已成为公路桥。“中柏桥” 因方位处所不同而有“上中柏桥”和“中中柏桥”之分。
现在的中柏桥在白桥镇中柏村境内,处在中柏村集镇的中部,是中柏村连接沿河两岸最主要的桥梁之一。
白桥镇之“桥”按其年代可分为明清时代石拱桥、石搭桥。主要有沿丁村与金峰镇接壤的石拱桥;白桥村通往金峰镇兴隆水库的石拱桥;中柏村中部的双条巨石搭桥、中柏村上部的石搭桥、中柏村下部的石搭桥;沿丁村与白桥村境内的石搭桥;山茶村与原高梨村的石搭桥;原桂花村与高梨村之间的跳跳桥;月霞村与原郭家镇建楼村的巨厚木板桥,是白桥镇境内跨度最长、深度最高、地势最险要的桥,上世纪八十年代拆毁后已建公路石拱桥;原炮台村与郭家镇保全村之间的石板桥;原炮台村大山煤厂下面的板板桥、石搭桥;原上桥村的上桥(也称上拱桥,原上桥乡因之得名)、高岩嘴边上的石拱桥,是原始步行时代人们通往白桥乡桂花村的必经之桥、通往原活水村的两搭石板桥、一搭石板桥;原上桥乡文龙村的文龙河石拱桥、原上桥乡乾龙村的熊家桥,系石拱桥,2000年由当地人为损毁、长门坡下的巨石搭桥、乾隆水库下的石拱桥,是现白桥镇内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观音庙下面的石搭桥、双河口下面的石搭桥、双河口上面的石搭桥;武城村青龙湾的巨石搭桥、原2队的石搭桥、原5队和7队之间的巨石搭桥、原13队的三步两搭桥等等。
按其利用价值,可分为公路桥和行人桥。
白桥镇公路桥大多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修建,即1976年6月之后。有的沿用古石拱桥、古石搭桥为公路桥。如原上桥村的高岩嘴边上的石拱桥、上桥的石拱桥、中柏村的巨石搭桥均成为了古桥新用的公路桥;除了沿用古桥畅通公路外,还兴建了不少石拱桥。原上桥乡玉荷大队(现为上桥村)通往原炮台村大山煤厂的公路上,分别建起了原茶坪村1队与原上桥村14队之间的石拱桥、柏林大湾下的石拱桥、大山煤厂下的石砌涵洞桥,建于1976年与1977年之间,这是白桥镇内最早修建的公路桥。
上世纪90年代初,修通了月霞村直通现在的347国道(现郭家镇境内的肖龙石处),在月霞村境内兴建了两座跨度较大的公路石拱桥;90年代中期,从原炮台村石关门起通往炮台村校的三座公路石拱桥、从原柏大村10队起至原柏大1、6、8、7队的三座公路石拱桥、六座涵洞桥;从原炮台大山煤厂起始至郭家镇保全村的三座石拱桥、六座涵洞桥;90年代末,月霞村民集资修建了从原月霞2队通往“滑头屋记”的大型石拱桥(原炮台村与原柏大村川流汇合处);从原茶坪5队接通至茶坪8队的三座涵洞桥;从原茶坪8队起始至原柏大4队的三座涵洞桥;从原茶坪五队起始至原柏大2社的三座涵洞桥、一座石拱桥;21世纪初,从原茶坪6队起始至原武城村的六座涵洞桥、一座石拱桥(原茶坪村六队村民自建)等等。
行人桥主要分布在:原上桥乡的活水、文龙、乾隆、幺店子(即现在的白桥老场上)连接大梁、今白鹤街道办境内的风车垭口、灵关庙、火石梁的云开通道(云阳县与开县的步行通道)、中柏村连接云阳县原后叶乡、文龙乡、路阳乡、原开县兴隆乡的步行通道、原上桥乡连接开县通往湖北省老河口市、陕西省安康市等地的秦巴古道:一条自温泉、大进、满月、关面、白泉(现为开州区的雪宝山镇)、雪宝山至一字梁方向的步行通道;另一条自开州陆家垭口、水井垭口、河堰、云阳县的农坝镇、原开县岩水的火石溪、口泉、羊角岩至一字梁方向的步行通道。
原上桥乡政府所在地自高岩嘴经月霞村至温泉古镇之步行路段上的石拱桥、巨型条石搭桥等等。这些在白桥镇境内的古代步行通道上,大多是条石搭桥、木板搭桥分布其上。还有村与村之间、队与队之间、户与户之间的往来古道上也分布着样式各异、大小不同、长短不一、高低不等的条石搭桥、木板搭桥。
这些古代通衢之桥,是白桥镇“数量集”的主体,占据了白桥镇389座桥的三分之二。
白桥镇境内最古老、也是唯一的一座木质结构楼阁式桥是原柏大村10队的凉桥,始建于满清乾隆时期,桥高约为15米,长约为30米,宽约为3米,桥底凼深数十米,水流湍急。桥面为木板平铺,桥栏为木桩,其上有檩子、角板,盖有瓦片,被人们誉为河上房屋、空中楼阁、风雨廊桥,方便了数代人的晴、雨通行。
可惜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人为毁败,现在原遗址上建起了步行石拱桥。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郭家镇横石梁(现为建楼村)兴办了一所私立学校,为了便于河对岸学生安全上学,学校主办者出资出力在原月霞村9队的河面上架起了白桥镇境内的第一座钢绳、木板结构、约有30多米长的甩甩桥,现为废桥,不能通行。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公路交通的硬化优质提速,古代祖先们留下的步行通道线路早已闲置,深藏于历史长河与深山老林之中,无人问津了。
白桥镇的桥,肯定不止389座,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古代步行通道上的大小桥梁已经废置,有的也许仅存遗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公路桥、旅游观光桥等现代桥梁不断兴建,也许白桥的桥会更多、更美!
——2019年秋于开州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