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兴祥
朱近光,清代教谕,(负责生员教育的正式教师)诗人。出生地址不详,对他的生平文史上介绍不多。
读了《开州历代诗文选》他的“九日登盛山书院赏菊有感”律诗八首之后,我对其诗的印象很深,格律工对,文采飞扬,情感真实,意境颇佳。从诗句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其中我最欣赏的是第一首。
“捧檄东来趁碧流,萧萧冷署忽深秋。曾邀此处题糕客,好上谁家卖酒楼。兵气半销风物美,书声新入水山幽。登高有约皆诗侣,篱菊平分插满头”。
“捧檄东来趁碧流,萧萧冷署忽深秋。”捧檄:典从《后汉书》东汉人毛义有孝名,朋友张奉去拜访他,恰好碰上朝廷的委任状下来要他去任守令。毛义当时受宠若惊的样子让张奉看不起,后来毛义的母亲死后,终于不再去做官了。
张奉才知道毛义是为了顺从母意才出仕的,知道错怪了他。后人以“捧檄”为母出仕之典故。这两诗句意思是:作者带上委任状顺流东下来开县做官,在清冷的书院里不知不觉到了秋天。秋天是万木萧疏多愁善感的季节,触景生情发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
“曾邀此处题糕客,好上谁家卖酒楼。”题糕客:泛指重阳题咏的诗人,诗中特指盛山书院掌院。此时此刻想起了曾经和诗友们重阳有约。在盛山举行重阳诗会,上酒楼举杯共饮,欢度重阳节佳节活动。通过诗中反映出当时的诗词,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有一帮文人骚客活跃在开县。经常地以诗会友,以诗言志,交流感情,切磋技艺。一派文化繁荣歌舞升平的景象。
“兵气半销风物美,书声新入水山幽。”兵气:指战争的气氛;半销,指绘画的颜色退了一半。典出自唐,白居易《早兴》诗句:“半销宿酒头仍重“。以上两诗句描写了清代嘉庆初年,川楚陕发生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白莲教运动。开县是这场运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时间长达七年之久。
清王朝为了**农**动发动征讨了战争,使时局动荡不安,战事频繁不断。此时烽烟渐渐散去,长空鸿雁高飞,田野稻粟金黄。寺院钟声阵阵,书院书声琅琅的景象。
平息了战争的开县,展现出了一派休养生息,国泰民安的局势。在山清水秀的盛山之中,人们乐以忘忧的休闲生活情景。
“登高有约皆诗侣,篱菊平分插满头”。登高,开县自古有登高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每逢上九,重阳等喜庆节日。市民们爱携亲邀友登高望远,盛山是首选。
诗人们在一起高瞻远瞻,吟诗作赋。炊烟四起,饮酒作乐,品赏菊花,不亦乐乎!高兴之余将朋友院前的菊花满满地插在头上。童心焕发,流连忘返,达到忘情的地步。
一首好的诗词,会给人带来知识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通过诗词能让我们知古通今,了解历史。掌握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提高思想境界,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百益而无害。
异乡供职的朱近光,在风景秀丽的开县,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诗友。一同谈天论地,忧国忧民,其情其景,温暖如家。融入这片热土之中,渐渐地淡化了思乡之情。
他背井离乡,为开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充分体现了开县当时的地人杰地灵。再现了清代文化的繁荣景象。由于开县的包容,更适应人才的成长。使历代开县人或在开县任职官员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仕途辉煌腾达,有所作为的人不少。唐朝宰相韦处厚曾在开县任过职,写下盛山十二景诗风云长安;清朝出生于开县九龙山镇的陈昆同胞兄弟,一门出双进士传为佳话;清代开县人李宗熙,官任两江总督,为国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现代有文武双全的开县人,闻名于世界的军事家,军神刘佰承元帅等等,不一一列举。
开县人,做事大气而远近闻名。百业精英遍撒神州大地,为祖国的建设,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地奋斗着。如今生活在巴渝十二骄,美丽宜居的开县新城的市民是天大之福,我们要百倍地珍惜幸福生活,齐心协力地将开县建设得更加美好。
插图来至网络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