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黑炭窑遗址
境内黑炭窑遗址,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国性大炼钢铁的历史见证。
黑炭,村民称为“火石”,又叫做“岗炭”、“木炭”,是科技不发达时代最好的冶炼材料。
将成品木或刚砍伐的木头按一定的尺寸锯成木节,装入窑里点火焚烧到无烟之后,对窑口、窑洞全密封7至15天后,敞开窑子,所取出的没有被完全熔化的“火石”,就是“黑炭”。主要有以下遗址:
1、原上桥乡柏大村内的国有林场、柏大村有林场、队有林场都设有数量众多的黑炭窑,窑址尚存。
2、原上桥乡炮台村有林场、队有林场都设有一定数量的黑炭窑,少数窑址尚存。
3、原上桥乡武城村12队大田湾的后松林、13队大松林下、陆家大田右侧均有黑炭窑遗址,保存完好,现已被植被覆盖。
十四、古井遗址
境内古井遗址颇多,可谓有老民宅之地,就有古井。即使老民宅还有住户,现在已是自来水到厨房了。其水井也已成为摆设,成为了挑井水饮用的时代记忆。古井及遗址主要有:
1、猫儿寨古井。建于明代崇祯年间,距今300多年了。因地处于云开两邑之界,云、开各一口,固有两口古井。其井十分玄妙,从其《清咸丰.开县志校注》记载可见一斑:“猫儿寨在治东云、开两县交界处。上有两井,在山尾者属云邑,水浊;在山头者属开邑,水清。”
2、观音庙古井。位于原上桥乡乾隆村12队观音庙右侧,大小、样式与普通农宅水井无异。夏天雷阵雨过后,此处如有彩虹出现,彩虹必起源于此井,如一条七彩斑斓的巨龙,升腾于水井,缠绕于观音庙屋梁之上,十分壮观,叹为神奇。现水井尚存,水源仍有,但很少出现彩虹了。
3、川主庙古井。位于原上桥乡茶坪村5队川主庙梁上。古井被毁,扩容成了一口养鱼的水塘。据当地老人们讲:当年这口水井,一年四季,水满盈盈,不管用多用少,水位总是满口为止,从不流散外泄。无论旱灾有多久,此井从不枯竭。每逢天干大旱时节,附近不少人都到此挑水。
4、桂花树古井。位于原上桥乡武城村13队桂花树屋场的左侧偏后。此井冬暖夏凉。冬天,水井里会漂浮出大股白色的暖暖雾气,越寒冷,雾气越大;夏天,井水犹如冰水,浸心钻骨,天越热,水越凉。神奇的是,上世纪70年代水井里面还出现过白色的蟒蛇,附近居民加倍保护,直至蟒蛇隐没于水中,从此没有再现。而今水井尚存。 十五、古寨 境内古寨较少。主要有: 1、猫儿寨。位于原上桥乡武城村1队顶部,海拔约1000米,是区县内著名的古寨之一,其上有寺庙,初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属于道教。古庙毁于民国末年。现又重新修建了规模宏大、样式美观的庙宇,香火兴旺,详情见本篇“六、古寺庙.猫儿寨”。
2、大坪寨。位于原上桥乡炮台村芭家湾顶部金峰岭主脉,海拔1098米,是境内第二高山峰(第一高山峰金峰岭,海拔1118米),与温泉镇的龙源村连界。顶峰平展,宽敞宏大,有古建筑遗迹,地基尚存。现已被植被覆盖。
3、太和寨。位于原白桥乡桂花村与原上桥乡上桥村之间。海拔约600米,矗立于境内中部,如一锅中蒸饭的甄子,周围四下,山水低垂,是观赏境内山水景物的最佳之地。其上原有太和庙,还有其他古建筑遗址,基石深厚,石材巨大。现在建起了庙宇,培植了县区内规模最大、品名最多、花色最美、花期最长的菊花基地。从每年的6月开始观赏至次年的春节。
4、双寨子。位于原白桥乡茶山村10队。山势高大,有两个大小不等的山峦,故其名。寨上有小规模古代建筑遗址。
十六、古洞 境内古洞较多,主要分布在原上桥乡各村。主要有:
1、万人洞。位于原上桥乡乾隆村12队,一个传说已久而又十分神秘的半封闭式岩洞,洞口被一堵巨大土石方挡住,土石方与上面的山岩上下相距约十米,爬上那堵土石,可见一巨大的洞穴,朝上面的山岩望去,明显看出挡在洞口的那堵土石方是从山岩处掉落下来的。据当地老年人讲,这就是民间一代又一代人传说的“万人洞”,但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万人洞”又称“万人坑”。传说因许多人在此藏匿宝物、躲避匪患时而洞口上方巨石突然坍塌,致使洞内之人全部罹难。故称“万人洞”。
2、李老妹洞。位于原上桥乡武城村6、7、8队之间的悬崖之下,洞口朝南,青石整块结构。洞口垒砌有约3米宽的巨石外墙,墙面有巨木炮眼。现遗址清晰可见。民国末年有一李姓老妪定居于此,故称“李老妹洞”。
3、青龙洞。位于原上桥乡武城村6、8、9队之间的悬崖之下,与“李老妹洞”平行,居李老妹洞西北方,洞口不大,但很深远,可容纳上百人。洞内冬暖夏凉,寄居蝙蝠成百上千。洞上有一大河沟,名曰“青龙湾”。传说青龙私自违背上帝旨意,修道没有成功,因而无法回归大海,只好藏于此洞颐养天年。故曰青龙洞。
4、王当家洞。位于原上桥乡武城村1社,猫儿寨中寨悬崖底部。洞内成东西走向,很长,里面有水井,民国末年,猫儿寨王当家在此洞内躲避过战乱,故称为王当家洞。后因无人经管,泥流塞满,现已无法进洞。
5、悬雲洞。位于原上桥乡武城村7队底部。其口朝上,口面约6平方米。有石阶上下,洞口处刻有“荷花村悬雲洞”几个字,侧边有相关的年代刻字,惜已风化,无法辨认。洞底有一口古井,浸水尚有。
6、风洞子。位于原上桥乡武城村11队与原茶坪村6队交界之悬崖之上。洞口朝西,洞内长约50米,宽约5至3米,高约1.6至2米。常年有大风从洞口吹出,故名。冬暖夏凉。里面山鼠硕大,有如家猫。
7、大洞子。位于原上桥乡茶坪村7队境内红石沟底部。洞内面积约360平方米,洞口呈北南向斜面,口外筑有宽约2.5米厚的青条石墙体,1950年以前均有人户居住。上世纪70年代用作生产队集体存储红苕种的天然窖藏基地。
8、小洞子。位于原上桥乡茶坪村7队境内红石沟底部。在大洞子南面附近,因洞内面积比大洞子小,故名。洞内面积约300平方米,洞口较为平缓,正北向,口外筑有宽约2米厚的青条石墙体,1950年以前均有人户居住。
9、茶坪村陈氏洞。位于原上桥乡茶坪村2队,处于三面悬崖之小坪坝东面的悬崖底部,其上亦系悬崖,只有北面悬崖中部有一条崎岖羊场小道往返,洞口前面有一座石木结构牮楼,名曰“炮台碉楼”。洞口筑有厚实的城墙,墙体留有瞭望口、大炮眼等警戒设施,传说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陈氏出资筑建。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固。1950年以前都有农户在此居住。据说古代地方当局在此还关押过土匪。
10、风车洞。位于原上桥乡月霞村大石包南面的岩洞。洞口朝南,敞口巨大,其内供奉着数尊菩萨塑像,是境内以天然岩洞作为菩萨栖息之地的唯一场所,因无遮挡,常年吹风,故名。
11、水洞子。位于原上桥乡月霞16队、二墩坪东北部悬崖之下。因洞内有浸水渗出而得名。洞口有坚实敦厚的石墙,洞内有条石墙体,面积约300平方米,洞口西向,是古时候的民居栖息之所。
12、干洞子。位于原上桥乡月霞16队、二墩坪东北部水洞子西南面约150米的悬崖下。因洞内十分干燥而得名。洞口有坚实敦厚的石墙,面积约320平方米,洞口西向,是古时候的民居栖息之所。
13、甘霖洞。位于原上桥乡乾隆村4、5队古泥石流大滑坡地段。民间又名“干龙洞”。洞口朝北,不深,高大,滑坡时自然形成,洞口上方有隶书体“甘霖洞”三个大字,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洞内龛供着风雨雷神、玉皇大帝和大圣菩萨塑像。传说每逢大旱,只要此洞内石壁上回潮浸水,便有大雨淋漓,甘霖人间,故名。
甘霖洞系清朝乾隆年间泥石流大滑坡所留下的洞穴,整个滑坡地段方圆500亩之地下,全是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岩石洞穴,有如地下迷宫,数不清数量,摸不准方向,一般人都不敢贸然探险进洞。是境内最多的古代泥石流留下的岩洞群。
14、叫花洞。位于原上桥乡上桥村14队九湾子悬崖之下,洞口朝北,洞内宽敞,洞口有坚实的清条石城墙。是古时附近农户藏宝物、躲避土匪战乱的洞穴。清朝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六月,悍匪攻破了此洞,抢劫了不少宝物,杀死了不少无辜平民。此事清朝《咸丰.开县志》有记载:“李学伦,东里人。父文成,祖世侯。嘉庆二年六月,贼匪突至,丰父及祖避居洞中,己独归守家,倏闻炮声,知洞已破,急往奔救,途遇贼曰:‘吾已释汝祖若父,可从我富贵。’伦不从,缚至白桥,遇害。”——摘自《清.咸丰.开县志校注.人物志.节义》P:79——80
15、吉祥洞。位于原白桥乡桂花村1社悬崖中间。修建于清朝咸丰三年,是境内有刻石记载最清晰最规范最完整的唯一石洞。共有三个洞,呈不规范的“倒品字型”结构。从爬崖进洞起,第一洞约40平方米,可能是古时人们堆放杂物、巧设机关、通风报警、严防匪徒突然偷袭的地方;搭上专用木梯,直下约6米,到达第二洞,高大宽敞,整款结构,全用铁錾子、钢钎等工具,像挖煤炭一样一点一点地凿成。此洞最大,面积约150平方米,内有浸水,设有水井,可供人们久居,是古人吃饭之地。沿此洞紧邻洞口的北面,搭上木梯直上约4米,便到了第三洞。比第二洞略小。洞内设有木楼,上下两层,采用第二洞方式开凿而成。里面主要藏放重要物品,是人们休息的主要场所。如果第一、二两洞是两道防线的话,那么第三洞就是第三道防线了。所以在此洞避匪,人与财物相对安全保险,故名吉祥洞。 16、长洞子。位于原白桥乡桂花与高梨村之间的悬崖之下,与原上桥乡月霞村8队连界。洞口东北朝向,敞口大,筑有坚固石墙。洞内东西走向,很长,故名,面积约300平方米,是古时候人们的栖息之地。
17、川洞子。位于原白桥乡青杠村6队。面积约250平方米,洞口筑有石墙,是古时候的民居处所。
18、老虎洞。位于原白桥乡黄岗村9队。面积约280平方米。传说蛮荒时代为老虎的群居场所,故名。洞口有坚厚的石墙,是古时人们的栖息之地。(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