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粮食是民族的命脉,若提起大名鼎鼎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乎无人不知;然若问及中国红薯之父,却似名不见经传,恐怕众人皆罔然。
在此,将别说道之。红薯,别称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番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
它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是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高产而适应性特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如今虽家户喻晓、妇孺皆知,但当初却并不存在于中国。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在世界粮食稀缺,食不裹腹的时代,是当时各国各地的法定“禁出物种”。
而最早传进中国,约在400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是两个姓陈的“强盗”,历经千辛万苦,顶着杀身之祸,“偷”回来的!最先相继种植在广东东莞和福建厦门等地。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广东东东莞虎门北栅的陈益,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被当地酋长以一道甜香软滑的官菜特别招待,甜鲜爽口,极易充饥,询知为红薯,遂特留心其生长特性和栽种方法。
两年后的1582年,他甘冒杀身之险,买通酋卒,匿薯种于铜壶中,偷带回国,在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他祖父坟墓前购置35亩土地,大面积种植,而获成功。
并决意广泛传播这种粮食作物,更将自己的寿穴选在薯田边,誓与红薯长相厮守,成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为开辟我国粮源,贡献重大
明万历二十年【1593】,福建长东在吕宋(即菲律宾)经商多年的陈振龙、陈经纶父子,见当地种植一种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的“甘薯”作物,联想到福建家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的状况,便决意成功引种中国。
那时的菲律宾,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绞尽脑汁,“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在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航行七天,“始得渡海”,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

因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此事,在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中,均有记载。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

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当时,科学家徐光启丧父,正居上海家中,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



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时,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特多,便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
清乾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
国人为感恩陈振龙及其子孙,冒杀身之祸引和和广泛推广红苕的巨大贡献,永铭其民族功德特尊陈振龙为“中国红苕之父”。
据传,当年四川开县陈家园艺场,名噪一时、全国金奖的优质锦橙72-1母树,也是类似而来。夫偷盗之举,本世人不齿!然陈氏二盗,不图私利,不计身命、铤而走险,为众行窃,实乃民族之大义,为万世所敬戴!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