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芳:腊月里的小镇

[复制链接]
三里河 发表于 2019-4-27 11: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进入腊月之后,城里的商场、超市年货普遍上架,“年”以倒计时的脚步临近。我不由回想起老家的腊月天。
老家在一个古朴的小镇上,场镇大多时候较冷清,可每当进入腊月,小镇的气氛就不同于往日。来来往往的行人多了,小商小贩多了,鸡鸭瓜果蔬菜多了,人们脸上漾着笑,腊月的小镇渗透出一股忙碌的气息。


每月逢2、5、8日是小镇的赶场日,而腊月里的赶场日则是一年中最火爆最热闹的日子。


一进入腊月,小镇一夜之间冒出众多商家,摊连着摊,铺挨着铺。商贩们不畏严寒,早早地架好摊位,把充足的货物悉数堆放在店铺中,从腊肉、香肠、衣、帽、鞋、袜,到花炮、春联、糖果等。一年中的收入就靠这最后几个赶场天呢!


四面八方前来赶集的人络绎不绝,你挤着我,我挤着你,有的背着背篓,有的提着竹篮,有的抱着小孩,大家东瞅瞅西逛逛。几乎每家店面,都是门庭若市。


百货批发店里,买香烟的是几条几条地买,买啤酒的是几箱几箱地提。服装店里,年轻媳妇拿起一件花棉衣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给娘家和婆家的母亲一人选一件新衣服。卖春联的摊位更是一派红火景象。满头白发的老大爷眯缝着双眼,笑容满面。他走了十多里山路来赶场,就为了买几幅红彤彤的对联。家里刚修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他要把楼上楼下的房间都贴上春联。


腊月里的赶场天差不多到下午五点左右才散场。卖家堆成山一样的商品变成厚厚一捆钞票,店家脸上洋溢着红润的喜气,这一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赶集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年货乘兴而归,人人都是一副乐淘淘的模样。


那些年,我漂泊异乡,但每年一进入腊月,我就会像其他在外打拼的游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往家赶。一踏进街头,那些熟悉的老街坊会亲切地唤我的乳名,爱怜地看着我说:“长瘦了”或是“长好了”。


腊月里,老家平时不常见的街坊也会经常碰头。人人手里都提着大包小包,却不忘停下来拉拉家常。“张大妈,你家儿子媳妇今年回来不?”“要回来呢,这不,买了儿子爱吃的肥肠。对了,你儿子啥时到屋?”“过两天就到家了,儿子还带女朋友回来。看,我买了一条围巾做见面礼,也不晓得姑娘喜不喜欢。”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小年,过了这一天就过年了。家家户户齐动员开始“扫尘”,寓意把一年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扫尘之后,在门上贴上喜庆的春联,门头上再倒着贴一个大大的“福”字,听我父亲说,这表示“福到”了。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开始筹备团年饭了。那几天,蔬菜比平时贵了许多。豌豆尖都要20元一斤呢,葱姜蒜也贵得惊人,可再贵都会买。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盼的就是个全家团圆呢。


小镇的团年饭经常在天还没亮就开始。先把饭碗都盛满饭,等菜上齐了,插上筷子,倒上几杯酒,要请先逝的亲人用餐。叫一声“老辈子请入桌”,然后大家开始上桌。给长辈们敬酒,喝一碗鸡汤,吃一块鸭肉,推杯换盏间,天慢慢亮了。父亲说,团圆饭就是要“越吃越亮”,预示着往后的日子越过越敞亮。


小镇团年,亲友间兴吃“转转饭”。今天大伯家,明天二姑家,后天表姐家。一瓶瓶美酒打开了,一句句家常拉起了……每多吃一轮饭,就多一次欢聚。


鲁迅在《祝福》中开篇所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小镇的腊月是一个多情的月份,腊月的小镇渗透出一股热气腾腾的气息。


作者周成芳,个性签名:做高雅的文人、儒雅的商人、文雅的女人
作者简介:周成芳,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三里河旅行社负责人。作品散见《中国审计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晚报》《重庆政协报》《重庆日报》《重庆法制报》《老年周报》《作家视野报》《成都晚报》《银川晚报》《安徽日报》《37度女人》《特别关注》等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不改的朱颜》。



三里河旅行社的主人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大坪坪 发表于 2019-4-27 11:38: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很有同感,给你点赞哦!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谁还不是小仙女 发表于 2019-4-27 11:42: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小镇的新年还是比较有氛围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梦》 发表于 2019-4-27 12:3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赵家赶场就是2、5、8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金牌会员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