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人说:成绩不是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
这话说得没错,
成绩不能反映孩子的全面,
不能说成绩好的以后就有出息,
成绩差的以后就没出息。
孩子各有各的天赋,
有的爱学习文化知识,
有的有艺术天赋,
有的有体育天赋,
有的文科好,
有的理科好,
有的努力了不一定成绩好,
成绩看到的是分数,
不能偏科,
不能发挥特长,
大家一起从分数上过独木桥,
不能做到人尽其才,
不能鼓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成绩无用论,
分数无用论,
曾几何时,
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这与社会转型有关,
曾经流行造**的不如做盐茶蛋的,
搞科研的不如演戏的,
踏踏实实干事的,
不如阳奉阴违会混的,
一度盛行。
曾经有人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
经历改革开放的一代人,
成绩好的都没成绩差的有出息,
原来越是调皮捣蛋的,
后来越是出息大!
既然是大概率现象,
说明有其合理性,
成绩不好的有一个共性,
就是敢想敢干,
务虚强于务实,
不墨守成规,
适应能力强,
他们刚好与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节奏合拍,
与沿袭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
变成钱而优则仕合拍,
所以成功了!
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
摸着石头过河的借口会过去,
社会治理体系将逐步完善,
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会逐步消失,
一些德不配位的会被淘汰出局,
知识有用将回归本位,
未来一定是能者兴,
庸者衰,
不然社会难以持久兴旺发达!
为了改变维成绩论,
曾经也做过很多尝试,
譬如拿什么奖励的加分,
有什么特长的加分
……
但不能准确量化,
在诚信缺失氛围下,
反而助长了歪风邪气,
为教育腐败开了一道门,
后来不得不叫停。
虽然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但就现实而言,
成绩对每个学生是唯一客观公正的。
虽然成绩不能反映学生所有优劣,
但从学生学习成绩,
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
长大后做事的态度,
一个人长大后是踏踏实实做事,
还是敷衍塞责投机取巧做事,
大多都是从读书时形成的!
成绩虽然不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但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
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也是一个人素质底蕴的根本,
永远必不可少。
在现实中,
通过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唯一客观公正的,
通过成绩能反映出学生很多方面情况,
在没有其他更加周全的选拔人才方案时,
还是必不可少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