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 炼
遇明末兵燹举家逃散,仅秀儒公独存,之后繁衍世系。“衣食足知礼仪”,在生活安定后,对先祖缅怀之情自然凸显出来,家谱方有编撰。
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康乾鼎盛时期,武生周明公名玉蘭,对本支族人庶众查证,在代远年湮、无籍可考的情况下,为族人寻宗溯源、并没妄加追远述祖,而是依据考证、调查来的资料,以一重公为始祖,始有谱世系。
据《开县志》人物传载:1955年冬,开县人民政府组织修建万开公路,委任陈仕俊为筑路委员会主任,他亲自参与劳动,为南河大桥主张设计护坡为“燕翅膀”,加宽桥面9公尺,与实际设计有出入,后受处分。
1972年该桥因人车交通拥挤,加固桥身、桥面,九十年代初又再次加宽。这种尊重实际历史,不虚妄的性恪衍生开县人明白做任何事情必须切合实际。
面对现实的困境,我们先辈在重建破碎家园,为了生存和后辈,处事为人中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季冬月,竹町公名世培,续谱编撰。
万字辈国、章、禄三公后裔不与会的情况下,以万善公一支详记,三公后世、序次并未弃之谓未详,虽无详实,但给后辈留有寻宗的机会,可见竹町公不以己之私而不顾同宗,这种顾及同宗情谊正是家国情怀。
开县虽处朝堂之远,但位卑岂敢忘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永远在心中,并付之行动。
光绪年间“公车上书”中六君子(李本均、刘秉元、欧阳薰、戴锡章、邓云卿、杨绍云),置个人前途于不顾,为国家大义签名而闻名,开县被誉为举子之乡。
民国抗战英烈王润波烈士以及许许多多开县儿女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生。三峡库区移民,多少舍小家为大家,舍弃故乡和亲情迁居外乡,因而有责任和担当是开县人代代相传的。
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凤池公名月翥等人,纠合族众再次续谱编撰。谱中对祠会的源渊和作用阐述十分详尽,上祀其祖、下培后世。
这种抱团生存、惠及宗族深入人心。推而广及,开县人在外非常顾及同乡之谊,更不用说同姓三分亲了。
刘伯承元帅任民国川军第二混成旅第一团长时,自己出资印制课本送回赵家场刘家祠堂学子们学习。
自改革开放,数以万计的开县人外出务工、创业、发展也是以一带十,多为从事一个行业,东里紫水镇人在蓉城布满各地超市可窥见一斑。
笔者曾路过广东,想不到千里之外竟有发小经营大公司,公司内多为开县人,他们为开县的振兴建设注入不少活力。
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季秋月,盛山书院讲学云阳举人刘海云,应凤池公相请,欣然作序,谱序中对开县两百多年文风蔚起、阐述其必然。
开县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朐忍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06)置县、初名汉丰县,历朝虽有建制更改,但开州是隋义宁二年于县置万州,唐武德元年改称开州;明洪武六年降州为县,始名开县。


开县历史悠久,从隋朝(公元581年)实行“开科取士”至清朝嘉庆(1796年)的1200多年里,登甲榜成为进士的仅三人(唐?李潼、崔冲,明?汪瀚)。
而道光年间,却一连考取了四名进士,这四人中坤昆二公就是湖南娄底陈伯万系志清户,外迁开县九龙山的后裔。
同为两湖人入川,湘楚文化底缊也必然秉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序中入庠数人就是说明。盛山书院讲学者有刘海云,还有“四进土”,亦有“六君子”。


光绪三十年(1904),刘伯承就读灯草坝廪生刘华英创办的汉西书院,之后刘帅进入开县高等小学堂甲班(校舍前身是盛山书院)求学。
可见开县在清朝中后期非常注重教育,人才辈出,如隗瀛涛、潘大逵等人学界闻名遐迩,更以刘伯承元帅闻名、称帅乡享誉神州。
在这138年中,家谱从武生周明公始修到云阳举人刘海云作序,共四次谱修,不难看看出开县人对宗族根亲文化的认同,敬宗爱族的表现。
(未完待续)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